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站内搜索:
调查研究
丹东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丹东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会  第二组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经济结构开始调整,大批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在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诸如许多农民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由单亲家长或隔代亲人及其他亲属监管。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心理、学习、品行及安全等问题,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更困扰一部分家庭,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现阶段仍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丹东市妇联、各县区妇联及关工委开展的“丹东市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会第二小组,在2009年6月——2010年4月的近一年时间,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电话访谈、跟踪观察等重点对凤城市白旗九年一贯制学校、凤城市宝山镇中心小学、东港市孤山镇东街小学、东港市长山镇卧龙小学、宽甸满族自治县绿江小学、宽甸满族自治县红石镇雁脖子沟小学、丹东市合作区江海友好小学、丹东市福民小学、丹东市山上小学、丹东市二纬路小学等十所学校留守儿童情况进行研究,旨在引起更多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共同探寻解决对策。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丹东市目前有留守儿童5000多名。在被调查的十所学校三千余名学生中,留守儿童279人,其中,中学生52人,小学生227人,由父或母一方监护的162人,占58%(母亲监护居多),由祖辈隔代监护的109人,占39%,亲友监护的有8人,占3%(多为短期)。存在以下问题。
 

(一)亲情关怀缺失,孩子易产生心理问题
 

尽管有50%以上的孩子表示能够经常与家里人聊天,他们与家人的沟通比较正常,但仍有19.1%的留守儿童半年以上没有见到父母,非常想念。留守儿童父母多数在外从事体力工作,只有9.1%的人做小生意,由于经济状况和工作特点等原因,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较少,对孩子关注只能通过打电话、上网聊天或写信方式与孩子沟通(90%以上的家长都是通过打电话),侧重于吃饱、穿暖、有无生病等内容上,对孩子的情感等心理需求关注较少。东港市前阳镇一位父亲在吉林省一矿山打工,每月收入3000余元,在谈到读五年级的儿子学习、成长问题时,这位父亲坦率地说:“我只管出去挣钱,家里的事都是他妈管。”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与孩子的交流频率较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亲情的抚慰和关怀,有61.2%的初中生和40.4%小学生因缺少情感沟通,出现“情感饥饿”,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孤僻内向、自私乏信、亲情意识淡薄、自卑感强等心理问题。访谈中得知一名留守的小学生在写“我的妈妈”作文时,因过于思念远在河南打工的父母,在教室里、在师生面前失声痛哭。东港市长山镇卧龙小学五年一班的一名女生父母离异后,父亲回到原籍,母亲来到丹东打工,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把孩子寄居在舅舅家里,后来又送到姥姥家生活,孩子的性格变化很大。凤城市一名初二学生,父亲在韩国打工三年,一次也没有回家,为了省钱,父子之间已有半年没有通讯联系,孩子做梦想爸爸,上课无精打采。调查统计,62.4%的孩子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幸福。
 

(二)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全方位的工程,离不开父母的监督、家庭教育的强化。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监护的因父母家务负担较重而影响对孩子作业的辅导、关注与监管,孩子普遍不会自学。由祖父母监护的其监护人大多年龄偏大、观念陈旧、溺爱居多,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不畅,难以与孩子进行学习互动,家庭学习辅导几乎是空白。
 

通过对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三方面的调查统计,发现83%以上的小学留守儿童和59%以上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其中5.9%的留守儿童能够按照学习计划学习,58.5%的留守学生没有学习计划,学习处于一种随意状态。有91.3%的留守学生听到上课铃声能迅速停止活动,进入教室,但是其中却有46.6%的人随意讲话,有31%的留守学生不能保证每天带全学习用品。经常可以作课前预习的留守儿童只有10.3%,可以做到有时预习的留守儿童占37.9%,有51.8%的留守儿童表示从不预习。95%以上小学生和64%以上的初中生对老师布置的创新作业存在完成障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比例较小、且不够稳定,三分之二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班级处于中下游,另有不足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属班级末尾。丹东市合作区江海友好小学一名班主任在谈到班级中的2名留守儿童时说:“这些孩子上课经常走神,家庭作业基本没人管,学习成绩和单亲孩子差不多,基本都是班级的尾子。”
 

(三)家教功能淡化,品行问题增多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低,父母迫于无耐,放弃本应自己承担的家庭教育责任,转嫁到家中的另一方或老人、亲属身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调查中,有65%的留守儿童在遇到学习问题时选择教师为第一倾诉对象,27.5%的留守儿童选择同伴为第一倾诉对象,只有5.3%的留守儿童选择家人为第一倾诉对象。43%的留守儿童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想发脾气”,25%的孩子“闷不吭声,但心理难受”,23%的孩子“想让父母来安慰自己”,还有9%的孩子“想离家出走”。留守儿童在面对学习压力、交往矛盾、心理冲突、自身变化等问题时,缺少父母及时地关怀与指导,道德教育缺失,再加上未成年人自身年龄特点,自律性较差,在面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时,很难控制住自身的行为,往往沉溺于玩乐之中不能自拔,养成逃学、厌学等不良行为习惯。访谈中班主任老师普遍认为老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正确地引导,多被纵容溺爱,会花钱,依赖性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常有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撒谎、拿别人东西、欺负同学等情况,有的甚至出现上网打游戏上瘾等行为。
 

(四)有效监护失控,安全隐患增加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在家里住宿,缺乏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大部分监护人认为孩子白天在学校,由学校来管,回家后出去玩是应该的,尤其以隔代监护,安全隐患更突出。隔代监护人一般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与留守儿童代沟明显,有的身体较弱,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照顾留守儿童,他们一般不懂得管教的艺术和方法,常陷入“管不好”或“管不了”的境地。托付给亲友照看的,亲友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盘问或严格管教,管多了怕孩子不理解、家长有误会。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被引诱、被利用、被侵犯、被伤害等安全隐患。调查中了解到87.1%的留守儿童有过放学后不按时回家的经历,26.6%的留守儿童夏天擅自去河里(泡子)洗澡,17%的留守儿童在家有过玩过火的事。访谈中一名留守儿童家境相当贫寒,父母都在山东打工,他与年迈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常常顶嘴,偶尔还向父母告奶奶的状,放学后一般都不按时回家,有时和同学一起玩耍,有时和比自己大几岁的“小哥们”一起闲逛。父母也想管但没办法管,只好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在饮食卫生、生活习惯方面也存在不良的习惯,患病,安全隐患也相对增加。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也应与其他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关注留守儿童,是每一个有识之士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义务。
 

(一)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
学校是儿童学习、交往和成长的第二个重要环境,学校有义务以其特有的优势创造条件帮助留守儿童,发挥其主导作用。
 

1.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及时掌握留守儿童详细信息,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个人档案的内容应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家长打工地点及联系电话等。对留守儿童实行动态监护,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与家庭保持经常地沟通。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亲情缺失,学校可在每学期开学初致留守儿童家长一封公开信,呼吁家长在外务工,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孩子多沟通,,尽可能多地回家探望,给孩子更多地关爱。要提醒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情况,学业情况,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同时,要求家长多和学校、班主任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各种情况。学校还可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留守儿童代养人座谈会,共同探讨科学监护的方法,提高代养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和水平。
 

3.加强心理辅导。青少年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学校应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尤其要正确认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困惑。同时,班主任平时要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沟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提高防范能力,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培养健康心态。
 

4.开展各种互助活动。班集体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关怀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快乐成长的人文环境。凤城市白旗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优秀学生和留守儿童结对”活动;丹东市二纬路小学少先大队组织励志讲座、励志演讲活动和“心灵对话”活动,为特殊儿童单设“海燕班”;丹东市福民街小学设立“温暖基金会”、“爱心超市”等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使留守儿童在在和谐融洽的人际互动中,享受阳光和快乐。
 

5.开通亲情热线。学校要想办法筹措资金,为留守儿童免费发放电话卡,开通亲情热线,搭建贫困家庭亲子间的沟通平台,让留守孩子能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及时沟通情感,享受父母的叮嘱与亲情的温暖,架起亲情之间的桥梁。
 

(二)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各级妇联组织、关工委及社会各界给予留守儿童问题较多关注。如我市相继建立了多个“留守儿童之家”,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温暖工程”,发挥“五老”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的教育作用,通过“帮扶结对”,代理家长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各级组织与学校密切配合,使学校的关爱行动延伸到社区,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但是,面对我市5000余名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还需要政府的更多投入,以有效地推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合理流动。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所引起的人口流动是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要大力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合理流动。要逐步完善由农村到城市的教育转换体系,使农村儿童可以跟随务工父母进城就近入学,与城市孩子享受同等的学习权利。
 

2.加快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农民生活水平。“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留守儿童的产生也属“三农”问题的范畴。许多父母把孩子留在农村实属无奈之举,也是农村经济条件所迫。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乃至留守儿童问题,就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3.加强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缩小城市与农村教育条件的差距,使留守儿童在农村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加强教育投入,尽可能地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体系。
 

 

执笔人:丹东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会理事  辽东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 薛忠英
(*编者对本文略有删改)

 

理论研究